斗南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 ─ 小裕廠長
2023年2月的初春,主廚莎莎與生態廚師團隊一同前往雲林斗南農會,拜訪小裕廠長,那天的天氣很舒服,我們在涼爽的午後時光,一口氣拜訪了烏殼綠竹筍、絲瓜園、馬鈴薯產地。
台灣城鎮循環農業的重要推手 ─ 雲林斗南農會
12年前,也就是2011年,因為美牛大量進口,人民開始購買相對低廉的肉品取代台灣牛;而當年穀物豐收,面臨所有根莖類作物滯銷、供過於求,最後的處理方式就是當作一般垃圾處理,一年一收的心血全都功歸於盡。
「真的是一個意外的驚喜!是真的!」小裕廠長這樣說著。
原來當初只是一個無意的動作、將這些過量的馬鈴薯跟紅蘿蔔絞碎給台灣牛吃,意外發現牛們很喜歡吃之外,也因為吃天然飼料的關係,產出的肉質非常鮮甜、換肉率很高。
主廚莎莎親自採集馬鈴薯
市場通稱格外品的馬鈴薯
淡淡發酵香氣的芸彰牛牧場
實際走訪芸彰牛牧場,真的是讓生態廚師們大開眼界。
「為何、為何一點害怕的排泄物味道都沒有?!」
「因為我們家的牛都吃天然飼料呀!」小裕廠長一臉自豪、笑著說。
原來秘訣就在天然飼料。
原本要丟棄的馬鈴薯、紅蘿蔔變成牛隻的天然飼料,也適當加入一定比例的發酵地瓜,飼料絕不加入瘦肉精、生長激素,同時解決農業廢棄物外,每一隻牛都是健全成長,排泄物自然也不會有大家印象中的臭味。
將安格斯黑牛與台灣黃牛配種,培育出新品種台灣牛
靠吃來調整農業結構
牛吃過剩農作物、牛排泄物則變成肥料滋潤土地、土地孕育農作物。
雲林斗南農會把結構整合,將當地農民、產銷班合作社、農會、販售通路聯合,完整整個農業中心衛星體系。
透過循環經濟的力量,斗南農會這兩年逐步朝向下一代的消費認知,將當地食材引領到學校的營養午餐、食農教育宣導,也與餐廳接線,往外拓寬消費群眾,並透過「吃」拉近彼此,是善的循環。